斗六市是雲林縣主要的行政與工商中心,而太平路是早期斗六的主要商店街,也是雲林縣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古老街屋區,它是通往南北鄉村的聯絡道路,也就是今天北通南投竹山,南達斗南、古坑的要道。在 清朝時期與日本時代太平路稱為「大街」,自古就有「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之俗諺。「街頭媽祖間」就是供奉天上聖母的「受天宮」,位置在現今的斗六圓 環,而「街尾觀音亭」就是奉祀觀音菩薩的永福寺。 受天宮創建於清康熙末年,原址在斗六市中心現圓環斗六水利會址,至清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時御賜國庫重修,同時列入官祀。當時的受天宮前殿供奉開基天上聖母六尊,後殿祀孔子,附祀清同治年間斗六門分縣丞姚鴻祿位,左建聖母堂,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右建雲林四大書院之一的龍門書院。
民 國二十六年(或民國二十七年),日據時代強制執行「皇民化」運動,被日本政府廢廟,連帶培育出不少學士、舉人、秀才的龍門書院也受到池魚之殃。直到民國六 十六年(西元一九七七年)(或民國六十二年)聖母降旨希望修復廟宇,才由葉碧東先生捐獻目前莊敬路的廟址,又蒙各地熱心人士捐款興建廟宇,得完成目前的廟 貌。
受天宮創立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當時座落在今斗六太平路起點之圓環,俗稱「街頭媽 祖間」。但受天宮原廟在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日本在台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期間被毀。之後由善心人士葉碧東先生捐獻廟地,又承蒙各地方信眾捐 款,因此在民國六十二年才在現址重建。
受天宮原廟前殿主祀開基天上聖母六尊,後殿祠孔子,另附祀清同治年間斗六門分縣丞姚鴻祿位,而左建聖母堂,右建雲林四大書院之一的龍門書院,但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時被毀。
民 國二十六年(或民國二十七年),日據時代強制執行「皇民化」運動,被日本政府廢廟,連帶培育出不少學士、舉人、秀才的龍門書院也受到池魚之殃。直到民國六 十六年(西元一九七七年)(或民國六十二年)聖母降旨希望修復廟宇,才由葉碧東先生捐獻目前莊敬路的廟址,又蒙各地熱心人士捐款興建廟宇,得完成目前的廟 貌。
受天宮創立於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當時座落在今斗六太平路起點之圓環,俗稱「街頭媽 祖間」。但受天宮原廟在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日本在台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期間被毀。之後由善心人士葉碧東先生捐獻廟地,又承蒙各地方信眾捐 款,因此在民國六十二年才在現址重建。
受天宮原廟前殿主祀開基天上聖母六尊,後殿祠孔子,另附祀清同治年間斗六門分縣丞姚鴻祿位,而左建聖母堂,右建雲林四大書院之一的龍門書院,但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時被毀。
地址: 640台灣雲林縣鬥六市莊敬路55號
電話: 886 5 532 4761
電話: 886 5 532 4761
单击此处进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