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意思是「慈氏」。按照佛教的理解,彌勒佛目前並未成佛,而是菩薩。由於佛陀預言彌勒佛是自己在這世界的接任者,因此彌 勒佛應作彌勒菩薩,也稱「未來佛」或「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佛的全名應作彌勒阿逸多,彌勒是他的姓。佛教描述彌勒佛下降世界時,一共講經說法三次,是 為龍華三會,第一次說法時會有九十六億人成為阿羅漢,第二次九十四億人,第三次九十三億人。當時的世界五穀豐登,人類皆高大長壽,是地球上的新時代。因 此,彌勒佛降世對信仰者而言,他的龍華會就代表著未來的此世天堂,彌勒也就具有新聖王的意義。結果自六朝起,彌勒信仰即流行中國,在政治上既被君王用來作 為聖王的宣傳,也被有心人用以鼓動大眾叛亂,與民間宗教新教派的興起有關。釋迦退位,彌勒接掌的說法便從原有的宗教意涵,變成具有十足政治意味的宣言。結 果自北朝末起至明、清,彌勒始終是佛教裡備受政治操作的人物之一,元朝的白蓮教也變成彌勒信仰叛亂教派的原型和代稱。
另一方面,彌勒佛也始終有著 另一條脈絡維繫著他和中國民間的關係,這是藉由他的轉世。傳說六朝一位與梁武帝交好的居士傅大士,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後來五代時在浙江寧波一帶,有一位 名契此的布袋和尚,更成為我們目前熟悉的彌勒佛形象來源。傳說布袋和尚出門總是手持扙,背著個布袋、破蓆子,四處向人乞食為生,號長汀子,少言語,無論到 了那裡,多以神通開導世人,說完話即圓寂,卻又有人在其它地方見到他,於是大家競相立其像供奉。有布袋和尚歌傳世:「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 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真太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 者只明無學地。」依其歌詞內容,布袋和尚宣傳的佛教大致與宋朝之後的禪宗發展相同。
受希臘化佛教影響,彌勒的造形最早在中亞時深具希臘的塑像風 格,身材瘦高,頭頂花冠或桂冠。傳入中國之後,彌勒的造形即逐漸中國化,至今已普遍成為滿臉笑容又大肚的造型。目前臺灣民間,除了部份佛教寺院以彌勒佛為 主祀神外,最主要的信仰者是一貫道。一貫道認為其十七祖路中一乃是彌勒佛降世,全台灣各地顯著的彌勒佛造像多由一貫道所設立。此外,彌勒佛也普為店家供 奉,多作笑臉迎人狀,放置於門口或明顯的地方,主要是作為財神。
另一方面,彌勒佛也始終有著 另一條脈絡維繫著他和中國民間的關係,這是藉由他的轉世。傳說六朝一位與梁武帝交好的居士傅大士,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後來五代時在浙江寧波一帶,有一位 名契此的布袋和尚,更成為我們目前熟悉的彌勒佛形象來源。傳說布袋和尚出門總是手持扙,背著個布袋、破蓆子,四處向人乞食為生,號長汀子,少言語,無論到 了那裡,多以神通開導世人,說完話即圓寂,卻又有人在其它地方見到他,於是大家競相立其像供奉。有布袋和尚歌傳世:「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 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真太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 者只明無學地。」依其歌詞內容,布袋和尚宣傳的佛教大致與宋朝之後的禪宗發展相同。
受希臘化佛教影響,彌勒的造形最早在中亞時深具希臘的塑像風 格,身材瘦高,頭頂花冠或桂冠。傳入中國之後,彌勒的造形即逐漸中國化,至今已普遍成為滿臉笑容又大肚的造型。目前臺灣民間,除了部份佛教寺院以彌勒佛為 主祀神外,最主要的信仰者是一貫道。一貫道認為其十七祖路中一乃是彌勒佛降世,全台灣各地顯著的彌勒佛造像多由一貫道所設立。此外,彌勒佛也普為店家供 奉,多作笑臉迎人狀,放置於門口或明顯的地方,主要是作為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