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孔廟 主祀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彰化孔子廟為位於台灣彰化的一座孔廟。建於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為當時的彰化知縣張鎬所倡建。
建築物曾於清朝道光10年(1830年)大修。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配祀孔子眾門生與歷代先賢先儒,是清朝初年臺灣學宮體制最完整的學府,過去台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沙書院即設於此。
臺灣日治時期,彰化孔子廟的部份建築物因道路拓寬而拆除,現僅存其原始建築物的三分之二。
彰化孔子廟為一級古蹟,現座落於彰化縣彰化市永福里孔門路30號。與一般孔廟相同,其大門平時深鎖,僅九月二十八日祭孔時會開啟,其他時間需由民生路側門出入。
清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雍正4年(1726)知縣張鎬倡建縣儒學,建學立師,以彰雅化,當時的縣儒學即今 彰化孔廟。清乾隆16年(1751)士紳施士齡等人倡議重修,各方捐資響應,知縣程運青具情以報,准予重修,後因故中輟,至乾隆18年(1753)由知縣 王鴞主持重修工事,但由於資金缺乏,重修範圍僅止於大成門。
清乾隆23年(1758)孔廟傾頹,知縣張世珍再倡議重修,以磚砌甬道,移禮門、義路於大成門左右,並在門外設置泮 池與照牆,於泮池題石曰:「芹泉」,取「泮水採芹」之意。明倫堂依原址一併重修,地基增高二尺,規模宏敞。明倫堂之後新建訓導署,訓導署左方建教諭署,孔 廟的規模俱全。此次重修工程自乾隆24年(1759)10月興工,乾隆25年(1760)5月完工。
民國41年士紳吳上花等人請彰化縣長陳錫卿向省政府商請補助,重修孔廟。民國60年代彰化縣政府有意將孔廟拆除,遷建至八卦山上,經地方人士異議而作罷,民國67年重修,民國72年12月28日指定為第一級古蹟。
主祀神明:至聖先師孔子
大成殿:面寬五間,四面走馬廊,屋頂重簷歇山,殿前置石造丹墀,建築尤為精美。
龍柱:明間置龍柱一對,造型雄偉剛健、彫工出色,為台灣罕見之柱作。
神龕:大成殿內中央的神龕,彫琢精細。龕內供置孔子牌位。孔子廟兩旁供奉著孔子的學生。
彰化孔子廟為位於台灣彰化的一座孔廟。建於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為當時的彰化知縣張鎬所倡建。
建築物曾於清朝道光10年(1830年)大修。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配祀孔子眾門生與歷代先賢先儒,是清朝初年臺灣學宮體制最完整的學府,過去台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沙書院即設於此。
臺灣日治時期,彰化孔子廟的部份建築物因道路拓寬而拆除,現僅存其原始建築物的三分之二。
彰化孔子廟為一級古蹟,現座落於彰化縣彰化市永福里孔門路30號。與一般孔廟相同,其大門平時深鎖,僅九月二十八日祭孔時會開啟,其他時間需由民生路側門出入。
清雍正元年(1723)彰化設縣,雍正4年(1726)知縣張鎬倡建縣儒學,建學立師,以彰雅化,當時的縣儒學即今 彰化孔廟。清乾隆16年(1751)士紳施士齡等人倡議重修,各方捐資響應,知縣程運青具情以報,准予重修,後因故中輟,至乾隆18年(1753)由知縣 王鴞主持重修工事,但由於資金缺乏,重修範圍僅止於大成門。
清乾隆23年(1758)孔廟傾頹,知縣張世珍再倡議重修,以磚砌甬道,移禮門、義路於大成門左右,並在門外設置泮 池與照牆,於泮池題石曰:「芹泉」,取「泮水採芹」之意。明倫堂依原址一併重修,地基增高二尺,規模宏敞。明倫堂之後新建訓導署,訓導署左方建教諭署,孔 廟的規模俱全。此次重修工程自乾隆24年(1759)10月興工,乾隆25年(1760)5月完工。
民國41年士紳吳上花等人請彰化縣長陳錫卿向省政府商請補助,重修孔廟。民國60年代彰化縣政府有意將孔廟拆除,遷建至八卦山上,經地方人士異議而作罷,民國67年重修,民國72年12月28日指定為第一級古蹟。
主祀神明:至聖先師孔子
大成殿:面寬五間,四面走馬廊,屋頂重簷歇山,殿前置石造丹墀,建築尤為精美。
龍柱:明間置龍柱一對,造型雄偉剛健、彫工出色,為台灣罕見之柱作。
神龕:大成殿內中央的神龕,彫琢精細。龕內供置孔子牌位。孔子廟兩旁供奉著孔子的學生。
地址:彰化市孔門路30號
彰化交流道下,往彰化市方向,中央路右轉上中央路橋,
走到底就接到中山路左轉麥當勞方向直走,然後過彰化縣議會左轉孔門路。
走到底就接到中山路左轉麥當勞方向直走,然後過彰化縣議會左轉孔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