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又稱梓童帝君或文昌公,職司考試、功名,源於四川成都平原,傳說始於漢武帝時代,最初可能是山神之類的自然神,隨著信仰者日眾,逐漸轉變成人格 神。於《十六國春秋》裡,文昌帝君的身份是「張惡子」,根據四川地方用語,惡子與蛇有關,推測文昌帝君原來可能是蛇神。張惡子在唐朝時因為助皇室有功,唐 玄宗(712-756)授為左丞。唐僖宗(874-888)逃到四川時,張惡子再度顯靈於利縣的桔伯亭,襄助唐朝皇室,張惡子被封為濟順王。宋朝1004 年時,因協助官方壓制四川暴亂,封為英顯王,至1316年(元延祐3年)時,仁宗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值此階段,張惡子已經轉化原有的地 方神和山神色彩,成為普遍流傳的神祇,稱號也變成目前流傳的文昌帝君。
除了歷代帝王的赦封外,自十一至十二世紀起,梓潼信仰和預言科舉考試的宗教 實踐之間,其關係愈趨密切。梓童真君對參與科舉考試者示以各種預言,經由氣候變化、夢境、或化為真人,提示考生以考試的重點。由於頗有靈驗,讀書人於是祭 祀之以求功名。後來,文昌帝君也產生經典《梓潼帝君化書》,目前收於《道藏》洞真部,經中記載梓潼君多次感生降世的歷程,並對世人示現以儒家官員的道德典 範。此外,文昌化書的相關內容如《文昌君陰騭文》也產生敬惜字紙的傳統,民間廟宇興建有敬字亭。相關的種種發展將梓童信仰塑造成今天的文君帝君,成為職掌 讀書人和科舉考試的神祇。由於文昌信仰日益發展,也形成陪祀神祗的系統,明、清時期文昌帝君先是發展出侍神天聾、地啞,後來又有「五文昌」的組合模式。五 文昌包括梓潼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與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是另一個與文昌帝君有關的信仰,源於古代的星神。魁星是北斗七星斗部四顆星 的總稱,魁是第一的意思,魁星乃是主管文字能力、考試等的星神。北斗七星也有文昌宮,是指北斗七星中斗魁背上成半月型的六顆星。北斗星與文運、考試有關, 這是因為古代有謂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因為北斗是掌管人的命數,又因文昌宮和文昌星又剛好在北斗裡,所以人們祈求文星以得功名。文昌和梓童聯結的結果,因 此魁斗星也成為五文昌之一。
台灣各地早期的文昌廟多與學堂結合,又稱「文祠」、「文昌祠」,多由地方士人為促進學風籌資興建。因此,全臺灣有許多文昌祠或供奉文昌的地方,目前是在書 院裡或以書院為名,甚至座落在學校裡,例如南投明新書院即座落在南投集集的永昌國小內。此外,全省各地幾乎都有文昌祠,且各大廟幾乎都有文昌為陪祠神,以 滿足民眾的需求。民眾在文昌誕辰或考期將近時,會帶一些諧音有吉祥之意的供品拜文昌,例如蔥表聰明;芹菜表勤勞;蘿蔔,以台語的菜頭表示好采頭;還有桂花 表貴等等代表好吉兆的供品,希望這些供品帶來好運,文昌帝君賜予子女或自己學業進步、金榜題名。
除了歷代帝王的赦封外,自十一至十二世紀起,梓潼信仰和預言科舉考試的宗教 實踐之間,其關係愈趨密切。梓童真君對參與科舉考試者示以各種預言,經由氣候變化、夢境、或化為真人,提示考生以考試的重點。由於頗有靈驗,讀書人於是祭 祀之以求功名。後來,文昌帝君也產生經典《梓潼帝君化書》,目前收於《道藏》洞真部,經中記載梓潼君多次感生降世的歷程,並對世人示現以儒家官員的道德典 範。此外,文昌化書的相關內容如《文昌君陰騭文》也產生敬惜字紙的傳統,民間廟宇興建有敬字亭。相關的種種發展將梓童信仰塑造成今天的文君帝君,成為職掌 讀書人和科舉考試的神祇。由於文昌信仰日益發展,也形成陪祀神祗的系統,明、清時期文昌帝君先是發展出侍神天聾、地啞,後來又有「五文昌」的組合模式。五 文昌包括梓潼帝君、孚佑帝君、文衡帝君、朱衣神君與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是另一個與文昌帝君有關的信仰,源於古代的星神。魁星是北斗七星斗部四顆星 的總稱,魁是第一的意思,魁星乃是主管文字能力、考試等的星神。北斗七星也有文昌宮,是指北斗七星中斗魁背上成半月型的六顆星。北斗星與文運、考試有關, 這是因為古代有謂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因為北斗是掌管人的命數,又因文昌宮和文昌星又剛好在北斗裡,所以人們祈求文星以得功名。文昌和梓童聯結的結果,因 此魁斗星也成為五文昌之一。
台灣各地早期的文昌廟多與學堂結合,又稱「文祠」、「文昌祠」,多由地方士人為促進學風籌資興建。因此,全臺灣有許多文昌祠或供奉文昌的地方,目前是在書 院裡或以書院為名,甚至座落在學校裡,例如南投明新書院即座落在南投集集的永昌國小內。此外,全省各地幾乎都有文昌祠,且各大廟幾乎都有文昌為陪祠神,以 滿足民眾的需求。民眾在文昌誕辰或考期將近時,會帶一些諧音有吉祥之意的供品拜文昌,例如蔥表聰明;芹菜表勤勞;蘿蔔,以台語的菜頭表示好采頭;還有桂花 表貴等等代表好吉兆的供品,希望這些供品帶來好運,文昌帝君賜予子女或自己學業進步、金榜題名。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 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 《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 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 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 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 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 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 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 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 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文昌帝君之聖誕日為三月初二日,文昌帝君之陪侍天聾使者、地啞使者,佇立帝君身側,輔佐功名祿位登記。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 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 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 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 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文昌帝君之聖誕日為三月初二日,文昌帝君之陪侍天聾使者、地啞使者,佇立帝君身側,輔佐功名祿位登記。
Click here to edit.
歡迎參觀、討論,若引用的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告知將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