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恩主
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關羽(160-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稱為關聖帝君、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等。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又尊為「文衡聖帝」,道教奉為「協天大帝」、「翊漢天尊」。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恩主等,佛教稱為伽藍,即護法神之意。關聖帝君也是多種行業的行業神,包括讀書人的文昌 神、軍警的戰神、商人的財神,乃至幫會的主神。在臺灣,關聖帝君近年來還被某些團體昇格為玉皇大帝,受原來玉帝的禪讓成為天公。關聖帝君是華人世界裡相當 普遍的神祇。
關聖帝君生前最早的記載存於《三國志》,東漢末年河東郡解縣人,即今山西省臨猗縣,時值黃巾作亂,四處劫掠殺戮,各地方只能仰賴自組的區域民團武力以求自 保,當時屬於皇室旁支淪落至平民的劉備也聚眾成事,關羽和張飛加入劉備的團體,三人義結金蘭。劉備主持的團體雖以皇室正統自居,但因勢力薄弱,發展初期被 曹操擊潰,關羽於是成為曹操的俘虜,為曹操出戰。在關羽打敗另一軍閥袁紹的大將顏良、文醜之後,曹操讓關羽回到劉備的麾下,遂其不背棄結義兄弟的意志。重 情義後來成為關羽神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幾經波折,劉備的勢力終能茁壯,和南方吳國的孫權結盟並打敗曹操,成為東漢末年的三國之一。然而,關羽也因為其勢 壯盛,駐守荊州,最後終因曹操用計,使他兵敗於吳國,被俘斬首。關羽的死亡也是蜀國命運的轉捩點,結義兄弟劉備和張飛皆因試圖為關羽復仇,切斷原有與吳國 結盟的外交政策,以致國勢衰敗。這些故事後來成為流行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素材,使得關羽神化的故事更添色彩。
關羽作為悲劇英雄,牽動當時的國際局勢,生前的功業和死後的影響都是他神化的重要基礎。據說在他死後不久,從他的出生地山西解縣和駐守地荊州玉泉山即為他 立有祠祀。研究考察推測,關羽成神應當始於湖北當陽縣荊門地區,這是他被斬首的地方。傳說他曾顯靈於佛教天台山的僧人智顗(538-597)面前,要找回 他失去的頭顱,經過智顗的開導,他歸依佛教,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根據碑文記錄,至少到中唐時,關羽已經成為佛教天台宗裡的護法神。宗真宗(1014)時, 道士王欽若則創造張天師召關羽驅逐蚩尤,為地方除害的故事,並封關羽為道教崇寧真君。宋哲宗(1096)時,勅封廟為顯烈,宗徽宗時更成為忠惠公,後來又 陸續加封,到南宋時,成為英濟王。佛道教的影響,加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地方戲曲的流傳,還有政治上歷經宋、元、明、清的提倡,在清朝時,關聖帝君已 是軍人的守護神,賜號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其廟是每縣普設的武廟。隨著時代變遷,神化的關羽逐漸擴散到整個華人世界之中,到了民國時,關羽甚至成為儒教 的重要神祇。
早在明鄭時期,臺灣即有至少有八座關帝廟,最早的一座是在台南市中區的大關帝廟。日治時期約有132座,但因關聖帝君涉及民族意識,日本殖民政府對於以關 聖帝君為主祀神的儒宗神教格外留意,1937年以後開始的皇民化運動,全臺被廢的關帝廟約在57座之間,佔總數二分之一。1945年臺灣光復後則回昇,據 1959年的統計,約有192座。關聖帝君廟的傳佈極廣,影響也深,例如臺北的行天宮,其廟雖然立於1932年,但香火鼎盛的程度不下於古剎龍山寺。甚至 東沙島上也有關帝廟,名大王廟,源於一漂流至該島的關公像於1948年建廟奉祀,由當地的軍官出任廟公,關聖帝君的信仰可見一般。此外,關聖帝君的信仰者 也成立有全國性社團,名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
關聖帝君生前最早的記載存於《三國志》,東漢末年河東郡解縣人,即今山西省臨猗縣,時值黃巾作亂,四處劫掠殺戮,各地方只能仰賴自組的區域民團武力以求自 保,當時屬於皇室旁支淪落至平民的劉備也聚眾成事,關羽和張飛加入劉備的團體,三人義結金蘭。劉備主持的團體雖以皇室正統自居,但因勢力薄弱,發展初期被 曹操擊潰,關羽於是成為曹操的俘虜,為曹操出戰。在關羽打敗另一軍閥袁紹的大將顏良、文醜之後,曹操讓關羽回到劉備的麾下,遂其不背棄結義兄弟的意志。重 情義後來成為關羽神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幾經波折,劉備的勢力終能茁壯,和南方吳國的孫權結盟並打敗曹操,成為東漢末年的三國之一。然而,關羽也因為其勢 壯盛,駐守荊州,最後終因曹操用計,使他兵敗於吳國,被俘斬首。關羽的死亡也是蜀國命運的轉捩點,結義兄弟劉備和張飛皆因試圖為關羽復仇,切斷原有與吳國 結盟的外交政策,以致國勢衰敗。這些故事後來成為流行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素材,使得關羽神化的故事更添色彩。
關羽作為悲劇英雄,牽動當時的國際局勢,生前的功業和死後的影響都是他神化的重要基礎。據說在他死後不久,從他的出生地山西解縣和駐守地荊州玉泉山即為他 立有祠祀。研究考察推測,關羽成神應當始於湖北當陽縣荊門地區,這是他被斬首的地方。傳說他曾顯靈於佛教天台山的僧人智顗(538-597)面前,要找回 他失去的頭顱,經過智顗的開導,他歸依佛教,成為佛教的護法神。根據碑文記錄,至少到中唐時,關羽已經成為佛教天台宗裡的護法神。宗真宗(1014)時, 道士王欽若則創造張天師召關羽驅逐蚩尤,為地方除害的故事,並封關羽為道教崇寧真君。宋哲宗(1096)時,勅封廟為顯烈,宗徽宗時更成為忠惠公,後來又 陸續加封,到南宋時,成為英濟王。佛道教的影響,加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地方戲曲的流傳,還有政治上歷經宋、元、明、清的提倡,在清朝時,關聖帝君已 是軍人的守護神,賜號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其廟是每縣普設的武廟。隨著時代變遷,神化的關羽逐漸擴散到整個華人世界之中,到了民國時,關羽甚至成為儒教 的重要神祇。
早在明鄭時期,臺灣即有至少有八座關帝廟,最早的一座是在台南市中區的大關帝廟。日治時期約有132座,但因關聖帝君涉及民族意識,日本殖民政府對於以關 聖帝君為主祀神的儒宗神教格外留意,1937年以後開始的皇民化運動,全臺被廢的關帝廟約在57座之間,佔總數二分之一。1945年臺灣光復後則回昇,據 1959年的統計,約有192座。關聖帝君廟的傳佈極廣,影響也深,例如臺北的行天宮,其廟雖然立於1932年,但香火鼎盛的程度不下於古剎龍山寺。甚至 東沙島上也有關帝廟,名大王廟,源於一漂流至該島的關公像於1948年建廟奉祀,由當地的軍官出任廟公,關聖帝君的信仰可見一般。此外,關聖帝君的信仰者 也成立有全國性社團,名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
在臺灣,祭祀關羽的廟宇也相當普遍,除了一般武廟、小型宮廟、神壇將其作為主祀外,也有稱為恩主公廟的大型關帝廟,其中臺北行天宮、大溪普濟堂、苗栗縣玉清宮、臺中市南天宮、雲林縣斗六南聖宮、臺南市的祀典武廟、高雄市苓雅區的帝君廟、塩埕區的聖帝廟等最為著名。
行天宮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源自鸞堂信仰)。臺灣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一般臺灣人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如臺北行天宮。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每年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以大溪最為熱鬧,俗稱「大溪大拜拜」,上百尊大仙尪、最多的雙龍、童仔。目前有三十幾個社團在當天都為關聖帝君公祝壽。其中以大溪共義團雙龍最為出名。
部分扶鸞信眾,稱關羽被推選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有少部份信徒及行天宮承襲此說法,。但此說法有很大的爭議,大部分宗教信眾都不相信此一說法,依然於原本的正月九日玉皇誕辰,禮拜玉皇。
時見關公神像陪祀有兩者:一位捧漢壽亭侯官印的是關平,另一位手持關刀或寶劍者是周倉。關公則坐虎皮椅,左手捋鬚,右手研覽《左傳》。在行天宮法會時,玉皇壇的十八代玉皇大帝(關羽領任),旁邊兩位陪侍拿取的物品就有所不同,關平一手拿官印、一手拿寶劍,周倉則一手拿令牌、一手拿卷宗。
行天宮所謂的「恩主」,是鸞堂信仰的名詞,是「對民有恩的主神」,另說是「救世主」的意思(源自鸞堂信仰)。臺灣所謂的「恩主」共有關羽、呂洞賓、張單、王善、岳飛。而關羽為「五恩主」之首,所以一般臺灣人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如臺北行天宮。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就是關聖帝君出巡顯聖祈求平安演變成的民間習俗。每年農曆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聖誕,以大溪最為熱鬧,俗稱「大溪大拜拜」,上百尊大仙尪、最多的雙龍、童仔。目前有三十幾個社團在當天都為關聖帝君公祝壽。其中以大溪共義團雙龍最為出名。
部分扶鸞信眾,稱關羽被推選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台灣也有少部份信徒及行天宮承襲此說法,。但此說法有很大的爭議,大部分宗教信眾都不相信此一說法,依然於原本的正月九日玉皇誕辰,禮拜玉皇。
時見關公神像陪祀有兩者:一位捧漢壽亭侯官印的是關平,另一位手持關刀或寶劍者是周倉。關公則坐虎皮椅,左手捋鬚,右手研覽《左傳》。在行天宮法會時,玉皇壇的十八代玉皇大帝(關羽領任),旁邊兩位陪侍拿取的物品就有所不同,關平一手拿官印、一手拿寶劍,周倉則一手拿令牌、一手拿卷宗。
光緒帝敕封的封號最長:「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超過了前代任何朝代。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今日盛行於華人世界的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萬曆野獲編》)。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朝鮮《宣祖大王實錄》)。隨著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中國江南的道教信仰,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另外,民間認為關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又被尊為五文昌之一。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門等兩教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家、佛門、道教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也就是發明許多武器的蚩尤。就官方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善於用兵的周武王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今日盛行於華人世界的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萬曆野獲編》)。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朝鮮《宣祖大王實錄》)。隨著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裏,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中國江南的道教信仰,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蕩魔天尊真武帝君、與驅魔真君鍾馗帝君,合稱為三伏魔帝君,為降妖伏魔的三大神祇。另外,民間認為關帝君是專管文學的神靈朱衣神轉世化身。如民間流傳的「桃園明聖經」:「吾(關帝君)乃紫微宮裏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又被尊為五文昌之一。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門等兩教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家、佛門、道教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
關羽生平
生平關羽的生辰正史不見記載。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有立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幀二年(公元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均言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的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關羽的出生地河東郡解縣常平里,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養的農家,初名長生,後改為羽, 取字云長,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稍長娶妻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大約在關羽23歲的時候,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 5年後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結識劉備、張飛,三人結為異姓兄弟。時值黃巾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全國,統治者糾集各地軍隊,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關羽即隨劉備在涿縣招募鄉勇,組織武裝,先後參加了幽州太守劉焉、中郎將盧植、校尉鄒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孫瓚的軍隊,同黃巾起義軍作戰。
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備依附公孫瓚,被任為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關羽、張飛並為別部司馬,統領郡屬軍隊。
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與陶謙爭奪徐州,劉備帶關羽援救陶謙,被派為豫州刺史。
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術攻劉備,備與關羽拒之於淮陰(今江蘇省盱眙縣、淮陰市)。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劉備、曹操聯合擊敗呂布,曹殺佈於下邳。羽參加是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差關羽斬殺曹之徐州刺史車冑,佔領徐州。命羽鎮守下邳(今江蘇省邳縣東),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戰於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關羽於乾軍萬馬之中斬殺袁之大將顏良,被封為漢壽亭侯。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袁紹官渡兵敗。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南征劉備,備與羽等歸附荊州劉表,駐軍於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南)達7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孔明(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擊劉表。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降曹,劉備離開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關羽率水軍至江夏劉琦(劉表長子)處求援,後與備會合於沔江共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是年十一月,經諸葛亮、魯肅等人多方協商,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境內)大敗曹軍,劉備得佔荊州江南4郡,羽參加此役。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東吳軍事統帥周瑜病死,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北諸郡,任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帶兵屯駐江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請率軍西征入川,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次年,曹操率大軍擊吳,羽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與曹將樂進、於禁戰於青泥(今湖北省安陸縣東),擊退了曹兵的進攻。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進攻雒城(今四川省廣漢縣)失利,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羽獨守荊州。是年六月,劉備攻克成都,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務。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備藉故推託,吳蜀矛盾加劇,孫權派往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盡被關羽逐之。孫權道呂蒙襲取長沙、桂陽, 備親率5萬大軍順江而下與之爭鋒,羽亦帶3万精銳之師進至益陽(今湖南省益陽市西)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是年二月,曹攻漢中,備怕益州有失,即遣使與孫權講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屬孫權;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於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羽腹背受敵, 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生平關羽的生辰正史不見記載。運城市常平村關帝家廟內有立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的《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記其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日”,而明崇幀二年(公元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均言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的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關羽的出生地河東郡解縣常平里,即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養的農家,初名長生,後改為羽, 取字云長,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稍長娶妻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大約在關羽23歲的時候,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 5年後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結識劉備、張飛,三人結為異姓兄弟。時值黃巾農民起義的風暴席捲全國,統治者糾集各地軍隊,對起義軍進行血腥鎮壓,關羽即隨劉備在涿縣招募鄉勇,組織武裝,先後參加了幽州太守劉焉、中郎將盧植、校尉鄒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孫瓚的軍隊,同黃巾起義軍作戰。
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備依附公孫瓚,被任為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關羽、張飛並為別部司馬,統領郡屬軍隊。
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與陶謙爭奪徐州,劉備帶關羽援救陶謙,被派為豫州刺史。
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術攻劉備,備與關羽拒之於淮陰(今江蘇省盱眙縣、淮陰市)。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一月,劉備、曹操聯合擊敗呂布,曹殺佈於下邳。羽參加是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劉備差關羽斬殺曹之徐州刺史車冑,佔領徐州。命羽鎮守下邳(今江蘇省邳縣東),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戰於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關羽於乾軍萬馬之中斬殺袁之大將顏良,被封為漢壽亭侯。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聯絡劉辟擊曹。袁紹官渡兵敗。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九月,曹操南征劉備,備與羽等歸附荊州劉表,駐軍於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南)達7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關、張兄弟三顧諸葛亮於隆中草廬,始請得孔明(諸葛亮字)出山相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擊劉表。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降曹,劉備離開樊城奔往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關羽率水軍至江夏劉琦(劉表長子)處求援,後與備會合於沔江共同奔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是年十一月,經諸葛亮、魯肅等人多方協商,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境內)大敗曹軍,劉備得佔荊州江南4郡,羽參加此役。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東吳軍事統帥周瑜病死,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北諸郡,任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帶兵屯駐江陵。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劉璋之請率軍西征入川,留諸葛亮、關羽鎮守荊州。次年,曹操率大軍擊吳,羽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與曹將樂進、於禁戰於青泥(今湖北省安陸縣東),擊退了曹兵的進攻。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進攻雒城(今四川省廣漢縣)失利,急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羽獨守荊州。是年六月,劉備攻克成都,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務。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備藉故推託,吳蜀矛盾加劇,孫權派往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盡被關羽逐之。孫權道呂蒙襲取長沙、桂陽, 備親率5萬大軍順江而下與之爭鋒,羽亦帶3万精銳之師進至益陽(今湖南省益陽市西)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是年二月,曹攻漢中,備怕益州有失,即遣使與孫權講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屬孫權;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列“五虎上將”之首。八月,羽乘孫權與曹操交兵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於禁,威鎮華夏。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同年十月,孫權遣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羽腹背受敵, 軍心渙散,處境危艱。十一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南),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今湖北省安遠縣北),被孫權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害,時年59歲。
歡迎參觀、討論,若引用的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告知將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