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奠濟宮 主祀 開漳聖王
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迄今一百一十三年,正是百年古剎。但廟內供奉的則是開漳聖王,也就是唐朝的陳元光將軍,其誕辰迄今已是一千三百廿週年。開漳聖王是河南人,在唐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奉命平定閩粵,由於開拓邊疆,安撫當地民眾,恩澤及於閩臺,死後封為開漳聖王。基隆的先民大多來自閨南,因而對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德威,非常仰慕;而在基隆建廟奉祀。當時由基隆地方士紳白番,有濟堂連新永、自楊傳等購買外木山十多頃田地為廟產,以木料建廟其上,但是後來由板橋望族林本源等捐獻現在仁愛區王田里的土地再由地方士紳張金發及賴武等人捐款,並獲得地方熱烈響應,而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建成,當時的奠濟宮、精工細琢,非常壯觀,到光緒廿三年又由張金發、江忠良等倡議重修更具規模,同時又在外木山購地為廟產。
光緒二十一年,乙末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基隆港,清軍將廟充為武器倉庫。當撤退時,,因所殘留的水雷爆炸,致使奠濟宮嚴重損毀。迨至光緒三十一年重修。民國十二年再次重修,後殿升高為樓,移奉水仙尊王崇祀。有基隆市文豪李石鯨撰、蔡三恩揮毫之【基隆市奠濟宮重修碑誌】及【奠濟宮改築諸善信喜捐緣金芳名】兩座碑文可稽。現立於奠濟宮右側。但該宮在外木山的廟產土地則變為日人所迫賣給日本電化公司為工廠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奠濟宮也遭炸燬,再加風雨侵蝕多年,宮廟已殘破不堪,到民國四十六年元月組成奠濟宮管理委員會,略為整修,到民國五十三年委員們以宮廟殘破,乃提議修建,除該宮自籌資金,修建中殿外,並由蘇德良、顏欽賢、杜伯英等士紳及地方人士捐資興建前殿及兩廊鐘鼓樓,而使基隆奠濟宮有今日之規模。
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迄今一百一十三年,正是百年古剎。但廟內供奉的則是開漳聖王,也就是唐朝的陳元光將軍,其誕辰迄今已是一千三百廿週年。開漳聖王是河南人,在唐垂拱二年「西元六八六年」奉命平定閩粵,由於開拓邊疆,安撫當地民眾,恩澤及於閩臺,死後封為開漳聖王。基隆的先民大多來自閨南,因而對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的德威,非常仰慕;而在基隆建廟奉祀。當時由基隆地方士紳白番,有濟堂連新永、自楊傳等購買外木山十多頃田地為廟產,以木料建廟其上,但是後來由板橋望族林本源等捐獻現在仁愛區王田里的土地再由地方士紳張金發及賴武等人捐款,並獲得地方熱烈響應,而於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建成,當時的奠濟宮、精工細琢,非常壯觀,到光緒廿三年又由張金發、江忠良等倡議重修更具規模,同時又在外木山購地為廟產。
光緒二十一年,乙末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基隆港,清軍將廟充為武器倉庫。當撤退時,,因所殘留的水雷爆炸,致使奠濟宮嚴重損毀。迨至光緒三十一年重修。民國十二年再次重修,後殿升高為樓,移奉水仙尊王崇祀。有基隆市文豪李石鯨撰、蔡三恩揮毫之【基隆市奠濟宮重修碑誌】及【奠濟宮改築諸善信喜捐緣金芳名】兩座碑文可稽。現立於奠濟宮右側。但該宮在外木山的廟產土地則變為日人所迫賣給日本電化公司為工廠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奠濟宮也遭炸燬,再加風雨侵蝕多年,宮廟已殘破不堪,到民國四十六年元月組成奠濟宮管理委員會,略為整修,到民國五十三年委員們以宮廟殘破,乃提議修建,除該宮自籌資金,修建中殿外,並由蘇德良、顏欽賢、杜伯英等士紳及地方人士捐資興建前殿及兩廊鐘鼓樓,而使基隆奠濟宮有今日之規模。
奠濟宮正殿奉祀主神開漳聖王,及其部將輔勝將軍、輔順將軍。
開彰聖王鎮殿神像兩旁,仍保留一對1873年創建時的石柱,由於當時廟頂比現在低,所以古柱上方補上一節,以使柱子達到適當長度,是舊材新用的典範。正殿前端有一對花鳥石柱,為1923年重建時的作品,當時受日人崇尚花鳥的影響,以花鳥代表美麗與自由。
廟 口文化的觀光價值:
基隆廟口小吃聞名中外,無論平日或週末,人潮總是絡繹不絕,但多數人卻不知此廟指的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奠濟宮。 奠濟宮位於基隆市最繁華熱鬧的商業地帶,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距今已超過百年,由於基隆先民多來自閩南地區,因景仰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 德威,便在基隆建廟奉祀。因年代已久,加上經歷多次戰爭,在多次修建後,未能完整保留百年古剎風貌,卻仍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且因廟前廣場小吃攤林立,使 得奠濟宮深具觀光意義。基隆人耳熟能詳的「廟口」,就是「奠濟宮的門口」,「廟口」不但是基隆人經常光臨的地方,亦是遊客前來基隆觀光的重點。近年來政府單位 對於基隆廟口文化的推動,無論在軟硬體上皆投注不少心力。由於遊客對基隆廟口的喜愛,使奠濟宮成為一個觀光客經常駐足的地方。
奠濟宮是市區內少見的七階大廟,踏階而上,進入最華麗、裝飾最繁複的前殿(又名三川殿)後,正殿內安奉主祀神明開漳聖 王、及其部將輔勝將軍、輔順將軍。沿兩側廂廊來到後殿正殿(又稱清甯宮),此處樑柱刻畫精巧,古色古香。值得一提的是奠濟宮的後殿共有三層,除主祀水仙尊 王、配祀文昌帝君、土地公的正殿外,二層則為儒林殿主祀田都元帥、配祀荷葉先師與財神爺。三層則為凌霄寶殿主祀玉皇上帝、配祀關聖帝君、天上聖母。
而廟口前小吃更不容錯過,除原於仁三路的小吃攤販區外,與愛四路夜市連成一氣,包括天婦羅、三明治、鼎邊趖、泡泡冰、肉羹、麵線羹、蚵仔煎、日式料理等等,應有盡有,絕對讓人大飽口福。
開彰聖王鎮殿神像兩旁,仍保留一對1873年創建時的石柱,由於當時廟頂比現在低,所以古柱上方補上一節,以使柱子達到適當長度,是舊材新用的典範。正殿前端有一對花鳥石柱,為1923年重建時的作品,當時受日人崇尚花鳥的影響,以花鳥代表美麗與自由。
廟 口文化的觀光價值:
基隆廟口小吃聞名中外,無論平日或週末,人潮總是絡繹不絕,但多數人卻不知此廟指的是具有百年歷史的奠濟宮。 奠濟宮位於基隆市最繁華熱鬧的商業地帶,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三年),距今已超過百年,由於基隆先民多來自閩南地區,因景仰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 德威,便在基隆建廟奉祀。因年代已久,加上經歷多次戰爭,在多次修建後,未能完整保留百年古剎風貌,卻仍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且因廟前廣場小吃攤林立,使 得奠濟宮深具觀光意義。基隆人耳熟能詳的「廟口」,就是「奠濟宮的門口」,「廟口」不但是基隆人經常光臨的地方,亦是遊客前來基隆觀光的重點。近年來政府單位 對於基隆廟口文化的推動,無論在軟硬體上皆投注不少心力。由於遊客對基隆廟口的喜愛,使奠濟宮成為一個觀光客經常駐足的地方。
奠濟宮是市區內少見的七階大廟,踏階而上,進入最華麗、裝飾最繁複的前殿(又名三川殿)後,正殿內安奉主祀神明開漳聖 王、及其部將輔勝將軍、輔順將軍。沿兩側廂廊來到後殿正殿(又稱清甯宮),此處樑柱刻畫精巧,古色古香。值得一提的是奠濟宮的後殿共有三層,除主祀水仙尊 王、配祀文昌帝君、土地公的正殿外,二層則為儒林殿主祀田都元帥、配祀荷葉先師與財神爺。三層則為凌霄寶殿主祀玉皇上帝、配祀關聖帝君、天上聖母。
而廟口前小吃更不容錯過,除原於仁三路的小吃攤販區外,與愛四路夜市連成一氣,包括天婦羅、三明治、鼎邊趖、泡泡冰、肉羹、麵線羹、蚵仔煎、日式料理等等,應有盡有,絕對讓人大飽口福。
地址: 200台灣基隆市仁愛區仁三路27之2號
電話: 02-2425-2605
電話: 02-2425-2605
開車
國道一號由基隆交流道沿著中正高架道路而下,可停在東岸廣場地下停車場,再參照地下道指標,步行至仁三路奠濟宮。或可停在信二路立體停車場,步行至愛四路夜市入口,再轉至仁三路。
大眾運輸
火車:於基隆火車站出口右方,上天橋後沿港邊忠一路、續前行接仁二路,至愛三路右轉後不久,即可見行人徒步區的小吃入口牌樓(仁三路),進入後右方即可見奠濟宮。
客運:於忠一路客運終點站下車後,經東岸廣場(和平廣場)後,從愛三路人行地下道(愛三路仁二路口),沿愛三路走至仁三路口,即可見行人徒步區的小吃入口牌樓(仁三路),進入後右方即可見奠濟宮。
停車場 基隆市區內道路多為單行道,且廟口附近巷弄較窄,停車極為不便,建議可停在東岸廣場地下停車場或信二路立體停車場,再步行至仁三路愛三路口,或仁三路愛四路口皆可。
國道一號由基隆交流道沿著中正高架道路而下,可停在東岸廣場地下停車場,再參照地下道指標,步行至仁三路奠濟宮。或可停在信二路立體停車場,步行至愛四路夜市入口,再轉至仁三路。
大眾運輸
火車:於基隆火車站出口右方,上天橋後沿港邊忠一路、續前行接仁二路,至愛三路右轉後不久,即可見行人徒步區的小吃入口牌樓(仁三路),進入後右方即可見奠濟宮。
客運:於忠一路客運終點站下車後,經東岸廣場(和平廣場)後,從愛三路人行地下道(愛三路仁二路口),沿愛三路走至仁三路口,即可見行人徒步區的小吃入口牌樓(仁三路),進入後右方即可見奠濟宮。
停車場 基隆市區內道路多為單行道,且廟口附近巷弄較窄,停車極為不便,建議可停在東岸廣場地下停車場或信二路立體停車場,再步行至仁三路愛三路口,或仁三路愛四路口皆可。